戰(zhàn)國時期,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都精于醫(yī)術,誰的醫(yī)術最好呢?”扁鵲答:“大哥治病于未發(fā)之時,二哥治病于初起之時,而我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因此,長兄最好?!笔聦嵣希爸尾∮谖窗l(fā)”背后蘊含的哲理對今天從嚴管理干部具有積極的啟示,只有嚴在日常、管在細處,對干部身上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提醒、早點糾正懲治,才能防微杜漸。
梳理眾多落馬干部的貪腐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大多是在小毛病、小問題顯露時,沒有得到及時監(jiān)管糾治,最終積小患成大疾,走到不可救藥的地步。貴州省思南縣“90后”干部張藝,身兼會計、出納雙重職責,入職僅一年便開始實施貪腐行為。事發(fā)前,單位領導雖感覺到了張藝的一些“不正?!保瑓s沒有深入了解、及時制止。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fā)科在接受組織調查時,曾經(jīng)抱怨:“如果組織上早提醒或早處理我兩年,我給國家造成的損失也不至于這么大,自己犯的錯誤也不至于這么嚴重?!敝T多案例表明,及早介入、從細微處嚴管才是對干部真正的幫助與厚愛。
“麻繩最容易從細處斷”是良訓。然而,個別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細微問題卻沒能引起黨組織和有關領導干部的警覺和重視。有的私心作祟不想管,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對下屬和身邊干部存在的問題聽之任之;有的思想懈怠不愿管,喜歡搞“一團和氣”,認為在小問題、小毛病上大做文章得罪人沒必要,一味地縱容、袒護干部;還有的擔當不足不敢管,瞻前顧后、患得患失,既怕丟失選票,又怕遭人打擊報復,于是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梢哉f,正是日常監(jiān)督管理的缺位,致使“問題”干部逐漸放松警惕,紀法防線層層失守,由小錯發(fā)展成大錯,一步步墜入腐敗的深淵。
“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問題往往在剛剛露出端倪時容易防范禁止,如果任其發(fā)展下去就難以挽回了。遼寧省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賈永祥曾承認:“我先后擔任了幾個單位的‘一把手’之后,感覺好像進了‘保險箱’。從那時起,我再也沒遇到一次令我緊張的上級領導談話,再也沒有聽到過一句同級領導的忠告,再也沒收到過一封語氣尖銳、來自群眾的批評信……自己的陰暗心理、道德弱點、畸形需要,就像決堤的洪水一樣開始泛濫了。”貪腐干部的這些話雖有為自己開脫的成分,但也反映出對黨員干部進行日常監(jiān)督提醒的重要性。嚴管就是厚愛,監(jiān)督就是保護。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多一份責任與關愛,發(fā)現(xiàn)黨員干部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時,要隨時隨地找其談心,或是及時召開會議帶頭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讓其在“紅臉出汗”中存戒懼、省不足、知悔改,第一時間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唐代詩人杜荀鶴的《涇溪》有云:“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焙芏鄷r候,越是那些不易被察覺的微小問題,越容易成為前行路上讓人跌倒的絆腳石。廣大黨員干部也應時刻謹記“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的箴言警句,在日常工作中,于細微處著眼,及時糾偏,防止小毛病變成大問題,確保自己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